兵团政务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型工业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时间:21年12月01日 信息来源: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局 编辑: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局办公室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局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 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机遇

第二节 面临挑战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第三节 发展目标

第四章 发展重点

第一节 推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健康发展

第二节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三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五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第二节 优化师市产业布局

第六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提升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第二节 提高工业创新能力

第三节 推动工业融合发展

第四节 加强市场主体与品牌培育

第五节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第六节 推进绿色安全生产

第七节 推动开发区和团场工业发展

第八节 推动兵地融合发展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第二节 提高资源能源保障

第三节 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第四节 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第五节 强化沟通协调协作

前  言

  六十多年来,兵团工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工业结构从初期的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逐步建立了以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非金属制品业、化学工业、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为特色优势产业的工业产业体系,工业增加值从1954年的0.2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705.04亿元。“十三五”时期,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在兵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兵团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年均增速达到7.1%。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和新挑战,从国际来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贸易和投资争端趋于加剧,全球产业格局和供应链配置面临深刻调整,产业链安全风险加剧,但也为我国关键领域技术突破提供了机遇。从国内来看,我国工业已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技术革命的加速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为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能,同时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完全摆脱低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方式。

  “十四五”时期,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兵团工业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化主战略,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继续做大工业规模的同时积极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提高兵团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民生福祉贡献工业力量,为更好履行“三大功能”、发挥“四大作用”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 取得的成绩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保持稳定增长,2020年工业增加值较2015年增长40.9%,“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7个百分点。非金属制品、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分别达到6.4%、16.9%。市场主体培育取得成效,生产效率有所提升,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960家,较2015年增加17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0.81万元/人,较2015年提高2.7万元/人。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以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发展动能不断增强。2017年,提前完成钢铁、煤炭等行业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目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占比稳中有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效显著,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6%。

  ──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构建“政府引导、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自主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加大,兵团本级科技发展专项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8.1%,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15%。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创新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20年底,共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2家,兵团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64家,兵团级重点实验室19个,高新技术企业8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效果突出,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国家级5家)、众创空间69家(国家备案15家)、星创天地33家、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2家。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重要指示精神,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目前电解铝、钢铁和水泥等25家传统行业企业单位产品能耗均达到国家限定标准。企业技术改造进程加快,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为1.59%,较“十二五”时期下降27.78个百分点。企业污染物基本达标排放,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持续加大,2020年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投资3.26亿元,较2015年提高1.3倍。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6家,绿色园区1家,绿色设计产品1个,4个绿色集成项目得到国家财政资金支持。

  ──两化融合初见成效。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截至2020年底,共有9家企业成功应用工业互联网网络和平台实施数字化转型,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量达到10家,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2家企业列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1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2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企业上云典型案例。信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截至2020年底,已建成5G基站1003座,师市和团场光网、4G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连队光网覆盖率达到98%,4G网络覆盖率达到97%。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工业投资动力不足,经济增长后劲乏力。投资规模驱动是当前兵团工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达到42.3%、27.4%,同时期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5.8%、22.9%,投资对工业增长起到较强的拉动作用。进入“十三五”时期,受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实体经济投资意愿下降等因素影响,兵团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其间呈现出较大波动,较2015年年均下降10.7%,受投资乏力影响,同时期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7.1%,远低于“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发展水平。

  ──工业利润有所下滑,企业效益有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有所下滑,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6.43亿元,较2015年下降3.66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4%,较2015年降低2.1个百分点。降本增效有待突破,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成本为85元,较2015年增加1.3元,企业成本压力上升。

  ──结构性问题仍存,产业承载能力不强。兵团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低,2020年工业增加值占兵团GDP比重为24.3%,较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传统产业占比偏高,2020年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3.6%。兵团所属矿产、石油、天然气等基础资源相对匮乏,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相对较弱,资源要素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新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南疆师市尤其明显,环境容量限制愈加突出,环境承载能力相对不足。

  ──发展层次有待提升,园区配套仍需完善。工业增长对资源要素、投资依赖度较高,工业企业主要以初级、次级原材料加工为主,产业链条偏短,资源深加工程度偏低。部分产业园区电力、道路、治污、排水、供热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及周边生活性配套设施尚不完善,通信基础设施尚未实现全域覆盖,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产业园区承载力还需优化提升。

第二章 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机遇

从国际形势来看,“十四五”时期是兵团深度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打造开放型工业体系的关键窗口期。“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建设将继续走深走实,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产能合作、对外贸易和投融资合作等方面将取得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驱动,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丰富对外开放载体,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打造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的高地。兵团作为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向西开放的区位优势,“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加快实施,为兵团将自身区域发展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加快打造开放型工业体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便利条件。

从国内环境来看,“十四五”时期是兵团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形成新局面,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对西部大开发事业高度重视,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对西部大开发作出新部署,支持西部省份加强与东中部省份互惠合作,在西部地区打造若干产业转移示范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第八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提出,要务实推进产业援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找准服务和融合新发展格局的切入点,谋划好“十四五”时期产业协作和项目布局,支持受援地增强“造血”功能。党和国家对西部地区、新疆以及兵团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兵团推进新型工业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兵团自身来看,“十四五”时期是兵团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换挡期。“十三五”期间,兵团扎实推进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国资国企改革、电力体制改革等各项深化改革工作,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强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为“十四五”时期工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出台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支持南疆师市工业发展等政策文件,为“十四五”时期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为南疆师市工业招商引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节 面临挑战

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市场不可控因素增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一带一路”建设在一些国家遇到短期困难,造成短期需求萎缩,产生信用与债务风险,加大了兵团工业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难度。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间竞争加剧及市场动力不足,给兵团工业的平稳增长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环境来看,工业下行压力加大,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方面,当前国内有效需求总体趋弱,投资回报率偏低,企业预期仍不明朗,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工业投资增长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国内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依靠低成本要素和规模扩张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受较大冲击,链上企业面临减产停产压力,市场主体预期下调,工业转型升级压力加剧。

从兵团自身来看,受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因素影响,推进新型工业化任重道远。首先,工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存在规模体量较小、产业链条较短、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瓶颈突出、营商环境不优等短板。其次,工业发展区位条件不优,兵团地处西部边疆,且自身拥有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匮乏,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特征明显,企业发展两头受限,经营成本较高。再次,环境约束不断加剧,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预计“十四五”时期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进一步加强,对兵团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兵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为主题,围绕“放手发展规模、努力提高质量、在扩大规模中提高质量”总要求,坚定不移实施新型工业化主战略,以提升兵团工业总体实力为目标,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积极参与全疆产业分工,深入推进兵地融合发展,共同推进新疆特色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推动工业成为拉动兵团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改善区域民生福祉的主力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主阵地,为兵团进一步提高维稳戍边能力、推进向南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全面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更好发挥政府积极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统筹和规划引导,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资源要素保障能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整体优化与重点发展相结合。坚持整体发展思路,聚焦整体竞争力提升,统筹规划、优化布局,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质量,提高产业链发展水平。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用好用活差别化产业政策,重点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改革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积极破除制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工业创新体系,以创新破除发展瓶颈,支撑工业转型升级。积极融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和向西开放总体布局,深入参与国内大循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化与中东部地区对口合作。

  ──绿色安全与质量效益相结合。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积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着力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质量强兵团战略、品牌战略,重点培育优质企业、知名企业,提升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兵团工业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工业领域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扩大,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

  ──工业发展规模稳步提升。到2025年,兵团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工业增加值1040亿元,年均增速8%左右,占兵团GDP比重达到2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达到22万人。“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530亿元。

  ──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5年,兵团工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金属冶炼和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非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化学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

  ──工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25年,兵团工业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创新主体实力明显增强,创新投入大幅提升。建成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1~2家,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10家以上,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2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3%。

  ──两化融合水平全面提升。到2025年,兵团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达到更高水平,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48以上,开展两化融合贯标的企业数量达到30家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5%。

  ──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到2025年,兵团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开发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培育形成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和开发区。兵团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兵团总量的比重达到57%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开发区超过5个,超过500亿元的开发区达到2~3个。

  ──工业绿色发展势头稳健。到2025年,兵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达到国家指标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降幅达到国家指标要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6%。

  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现代化工业体系更加完善,特色优势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工业增长逐步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工业经济总量较2025年实现至少翻一番的目标。

表1  “十四五”时期兵团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

2020

2025

年均

增速%

属性

一、发展效益

1

工业增加值(亿元)

705

1040

8

预期性

2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30[2758]

943[3530]

17

预期性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

6.4

9

[2.6]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万人)

15.6

(预计)

22

[6.4]

预期性

二、产业结构

5

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8.6

10

[1.4]

预期性

6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7

6

[2.3]

预期性

三、创新能力

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1.15

1.3

[0.15]

预期性

8

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家)

1~2

预期性

9

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家)

71

110

[39]

预期性

10

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

4

200

[196]

预期性

四、两化融合

11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41

48

[7]

预期性

12

两化融合企业贯标数量(家)

10

30

[20]

预期性

13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5

预期性

五、产业集聚

14

兵团级及以上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占兵团工业增加值比重(%

52

57

[5]

预期性

15

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开发区数量(个)

2

5

[3]

预期性

16

营业收入超500亿元开发区数量(个)

1

2~3

预期性

六、绿色发展

17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达到国家

指标要求

达到国家

指标要求

约束性

18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达到国家

指标要求

达到国家

指标要求

约束性

19

主要污染物排放降幅(%

达到国家

指标要求

达到国家

指标要求

约束性

2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3

76

[3]

预期性

注:1.[ ]里数字为五年累计数;2.2020年与2025年工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可比价格测算。

第四章 发展重点

第一节 推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健康发展

立足新疆矿产资源和能源优势,以打造全国优质原材料工业基地为目标,按照绿色化、高端化、集约化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非金属制品业、化学工业、煤炭电力等资源密集型产业,进一步稳固优势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不断丰富高附加值产品供给。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积极推广绿色化、智能化生产方式,推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健康发展。

1.金属冶炼和加工业

按照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引导企业向下游精深加工环节延伸,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附加值。支持企业引入自动化智能化成套装备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效率和安全生产水平。到2025年,金属冶炼和加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7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建成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表2-1  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重点细分领域经济发展目标

金属冶炼和加工业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
20202025年均20202025年均
预计增速%预计增速%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72802.18.5103.3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3935908.59015010.8
总计4656707.698.516010.2

表2-2  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目标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产能)
20202025年均增速%
电解铝(万吨)2653303053302.9
铝材(万吨)11518510
粗钢(万吨)201220201220——
钢材(万吨)1952202202202.4
铁合金(吨)99502000015

铝及铝精深加工。以打造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基地为目标,稳固发展电解铝产业,加快完善“电解铝-铝型材-铝制品”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能力。支持发展高纯铝、高纯氧化铝等功能性材料。面向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建筑装饰、家具制造等领域市场需求,鼓励发展高性能铝基材料结构件、零部件、元器件等下游中间产品。支持电解铝企业开发板、带、箔、棒、线等铝型材,鼓励发展铝合金型材、建筑型材、太阳能用铝、轨道交通用铝等产品,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支持铝箔加工企业在电子铝箔、电极箔等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向食品药用铝箔、装饰用铝箔等产品领域拓展。

硅及合金冶炼。严格控制工业硅新增产能,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提高工业硅就地转化率,重点发展单晶硅、多晶硅、硅片等领域,鼓励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开发多种类硅合金产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钢铁冶炼及压延加工。支持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及能量转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钢渣、水渣、尘泥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附加值。面向建筑、汽车、机械、电力、石油石化等领域市场需求,鼓励企业开发特种钢、高强度钢等钢材产品。

  专栏1  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整体思路:利用兵团电解铝产能优势和铝加工产业基础,支持相关师市建设铝精深加工产业集中发展区。鼓励电解铝企业向下游电子铝箔、铝合金、铝基新材料等领域延伸,积极招引铝精深加工下游企业落户,推动产业整体向下游精深加工环节延伸,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和附加值。

重点工作:加快推进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五师双河市、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七师胡杨河市、第八师石河子市等师市电子铝箔生产项目落地。鼓励电解铝和铝基新材料企业发展高纯铝和铝基新材料等产品。积极招引铝板、铝材、铝合金轮毂等企业和项目落户,壮大铝精深加工产业规模。

2. 非金属制品业

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推动非金属制品业多元化发展,推动水泥、玻璃、炭素、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等行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多晶硅领域。进一步巩固水泥、玻璃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成果,提高行业绿色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材产品建筑部品部件工业化生产水平,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到2025年,非金属制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40亿元,建成一批新型建材示范基地。

表3-1  非金属制品业重点细分领域经济发展目标

非金属制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
20202025年均20202025年均
预计增速%预计增速%
水泥及水泥制品1301452.126302.5
玻璃及玻璃制品892.633.53.1
墙体及建筑装饰材料132514.84815
石墨及其他非金属制品11023616.54598.516.9
总计2614159.77814012.4

表3-2  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目标

主要工业产品

产量

2020

2025

年均增速%

水泥(万吨)

1046

1150

1.9

商品混凝土(万立方米)

1740

2800

10

砖(折标准砖)(万块)

135000

250000

13.1

平板玻璃(万重量箱)

220

250

2.6

多晶硅(吨)

77288

150000

14.2

水泥。加快推进水泥产品升级换代,严禁备案和新建扩大产能的水泥熟料项目。重点发展高标号水泥、特种水泥等产品,支持发展高性能预拌混凝土、装饰混凝土、装配式混凝土部品部件等混凝土及下游制品,鼓励开展水泥外加剂的开发与应用,延长水泥产业链。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生物质燃料替代技术、高能放热料烧化技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等减排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企业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废弃物、污泥和生活垃圾。

玻璃。继续推进平板玻璃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面向建筑装饰、太阳能光伏、食品、日常生活用品等领域需求,重点发展低辐射玻璃、节能镀膜玻璃、钢化玻璃、夹层玻璃、防火基板玻璃和玻璃容器、包装器皿等下游产品。加快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重点加强脱硫脱硝系统、余热锅炉系统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推动在线镀膜、离线镀膜工艺及关键设备升级。

炭素。以优化存量、提升效益为目标,围绕新疆地区电解铝等下游行业发展需要,合理发展预焙阳极、石墨电极、炭电极、电极糊、电炭类等,优化产能分布。加强与国内龙头企业对接,争取绿色优质项目落户。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力度,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生产设备自动化水平,促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墙体材料。以发展轻质、高强、环保、多功能和自装饰新型墙体材料为重点,发展非粘土质烧结多孔砖、空心砖、保温砌块、清水墙砖、装饰砖等高档烧结墙材。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支持发展楼板、墙板等建筑用构件和配件工业化预制。鼓励企业开发以工业废弃物、农副资源、城市污泥、生活垃圾等为原料的新型环保墙材,提高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装饰装修材料。以发展节能、环保、时尚新型装饰装修材料为重点,大力发展内外墙用涂料、饰面板、保温板、装饰构件等装饰装修材料。鼓励企业开发真石漆、水包水、水包砂、多彩漆、艺术漆等高端时尚涂料,支持企业开发金属饰面板材、植物纤维饰面板材、纤维石膏装饰构件等新型装饰材料。

  专栏2  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升工程

整体思路:利用好国家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政策,把握装配式建筑发展机遇,将装配式建筑作为“十四五”时期兵团非金属制品业重要增长点和建材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抓手予以推进,着力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大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与兵团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

重点工作:加快推进重点园区和项目建设,加大兵团新型建材产业园项目招商工作支持力度,加速形成集聚效应,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落地。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和产品研发。支持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高等院校同兵团建材集团、北新建材等大型建材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示范项目,协同推进装配式建筑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制定等工作。

  3. 化学工业

  按照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新疆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加快培育壮大现代化学工业,推动化学工业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巩固提升氯碱化工,积极培育煤化工,适度发展石油天然气化工,加快形成氯碱化工、煤化工、石油和天然气化工协同发展格局。到2025年,化学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20亿元。

表4-1  化学工业重点细分领域经济发展目标

化学工业工业总产值(亿元)工业增加值(亿元)
20202025年均20202025年均增速%
预计增速%预计增速%
氯碱化工15628012.445709.2
石油及天然气化工184017.361520.1
煤化工289026.3103528.5
总计20241015.26112014.5

表4-2  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主要工业产品

产量(产能)

2020

2025

年均增速%

聚氯乙烯树脂(万吨)

145

200

6.6

烧碱(万吨)

101117

110117

1.7

焦炭(万吨)

6051172

7001172

3

电石(万吨)

205264

220264

1.4

合成氨(万吨)

52

55

1.1

乙二醇(万吨)

25

60

19.1

氯碱化工。合理控制烧碱产能,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改投入力度,持续提升聚氯乙烯产品品质,支持企业开展汞污染防治、绿色催化、电石炉气综合利用等绿色工艺的研发与推广。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动向,鼓励企业适时引入“煤-甲醇-烯烃-聚氯乙烯”生产工艺路线。积极发展糊树脂、医用级聚氯乙烯特种树脂、消光树脂以及高、低聚合度聚氯乙烯树脂等多牌号的高性能特种聚氯乙烯树脂系列产品,适度延长聚氯乙烯后加工产业链,重点发展下游高端工程塑料制品。鼓励企业利用氯碱资源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水合肼、ADC发泡剂等氯碱精细化工产品。

煤化工。以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推动化工产业做大做强为目标,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本质安全型发展道路,加快建成一批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项目。利用合成气、甲醇、乙醇、乙二醇等中间原料,发展醇基化工下游新材料产品,重点推进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油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向下游延伸发展聚丙烯、聚乙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合成材料及聚酯,乙烯-醋酸乙烯酯、高密度聚乙烯、高分子聚乙烯等高端聚烯烃,推动煤制氢发展和氢气综合利用。加快推进煤化工、氯碱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融合发展,鼓励开发工程塑料、纺织用合成纤维等下游化工制品。引导煤制油生产企业以润滑油、液体石蜡、溶剂油等高附加值油品项目为发展重点,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专栏3  现代煤化工示范园区建设工程

加快建设现代煤化工示范园区。依托兵团准东产业园区等具备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园区,联合疆内外大型煤化工生产企业,高标准打造现代煤化工示范园区,引进一批大型现代煤化工示范项目。

提升园区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推进产业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连接。

建立健全项目进入退出管理机制。严禁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和不成熟工艺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入园,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及时予以清退。

石油天然气化工。加强同国家能源局、中石化、中石油等机构对接,支持兵团参与新疆重大油气生产和炼化基地建设,争取增加进口油气配额。支持兵团国有企业、大型化工企业参与中石化、中石油国资国企改革,建立稳健的合作关系。立足新疆石油天然气资源条件,重点发展芳烃、C4和C5深加工产业,完善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链条。以纺织服装、建材等下游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大型骨干企业为主导,研究谋划100万吨左右精对苯二甲酸和60万吨左右对二甲苯生产项目,构建“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产业链,提高乙二醇就地转化率。引导企业向下游发展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含长丝、短纤、瓶片、聚酯薄膜、特种聚酯及纤维等),鼓励企业深度参与纺织服装供应链,推动化工、纺织产业融合发展。

  专栏4  现代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整体思路:依托第六师五家渠市、第八师石河子市化工产业发展基础,利用兵团准东产业园区丰富煤炭资源和政策比较优势,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发展化工和新材料产业,建设国内领先的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集群。

重点工作:全力支持天业集团打造千亿级化工产业集团,支持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倾斜,争取化工原料和用能支持。

4.煤炭电力工业

充分发挥新疆煤炭、太阳能、风能资源优势,稳步发展煤炭和电力工业,推动煤炭工业向清洁和高效方向发展,推动电力工业形成“发电低成本,供电低价位”的发展格局,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优质、可靠、低价的能源供应保障。到2025年,煤炭电力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

煤炭工业。依托疆内煤炭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煤炭资源开发,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煤电一体化和煤化工项目。深化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推进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以开展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为抓手,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深入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大力推进煤矿绿色生产开采和加工利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电力工业。大力推进兵团辖区内各级电网建设,有序推进电力体制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源网荷协调统一发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电力工业体系。积极推进能源基地开发外送,推进大型能源基地集约化开发和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落实增量配电网试点改革,鼓励分布式能源接入增量配电网就近消纳,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增量配电网建设。提高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比重。

第二节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同乡村振兴、向南发展等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强就业容纳能力,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为目标,坚持放手发展规模,大力发展农副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着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持续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做大做强,以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为依托,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为力争实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1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

  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为目标,以建设高质量原料生产基地和打造优势品牌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创建一批优势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到2025年,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60亿元,创建一批具有军垦特色、兵团特色的优势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

表5-1  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重点细分领域经济发展目标

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

工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2020年预计

2025

年均

增速%

2020年预计

2025

年均

增速%

农副食品加工业

280

565

15.1

65

150

18.2

食品制造业

140

350

20

35

75

16.5

酒、饮料制造业

50

100

14.8

20

35

11.8

总计

470

1015

16.6

120

260

16.7

表5-2  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目标

主要工业产品

产量

2020

2025

年均增速%

小麦粉(万吨)

19

22

3

大 米(万吨)

19

22

3

配混合饲料(万吨)

373

475

5

精制食用植物油(万吨)

42

50

3.5

成品糖(万吨)

20

25

4.6

鲜、冷藏肉(万吨)

11

30

22.2

方便面(万吨)

3.6

4.2

3.1

乳制品(万吨)

28

60

16.5

罐头(万吨)

43

50

3.1

白酒(折65度,商品量)(万千升)

3.3

3.8

2.9

啤酒(万千升)

4.8

6.5

6.2

葡萄酒(万千升)

3.4

5.5

10

饮料(万吨)

26

60

18.2

(1)农副食品加工业

粮油加工。鼓励发展全谷物、全麦粉、糙米等绿色健康粗粮产品和富硒粮、冷粮等区域特色产品。稳定发展葵花籽油、棉籽油、菜籽油、调和油等食用油,支持开发红花油、番茄籽油、葡萄籽油、亚麻籽油等区域特色油品。依托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口岸优势,支持粮油加工企业利用中亚国家丰富的粮油资源,发展来料加工。

果蔬加工。依托红枣、香梨、苹果、番茄、辣椒等特色果蔬资源,开展产地初加工。加强对特色果蔬原料的分级分类管理,鼓励加工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标准,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加大高端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逐步由粗加工制品向功能性食品和植物提取领域拓展。引导果蔬加工规模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团场建设果蔬加工基地,推动中小加工企业集聚发展。

肉制品加工。重点发展健康冷鲜肉、精分割肉等鲜肉制品,鼓励企业开发火腿肠、培根、酱卤肉制品、熟肉干制品、肉灌制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师市建设定点集中屠宰基地、活畜交易市场,争取国家储备肉活体储备基地与中央储备冻肉库落户,构建“活体收购、屠宰加工、肉品储备”一体化产业体系。鼓励大型肉制品企业向上游畜禽规模化养殖环节延伸,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活畜隔离屠宰场,推动从中亚国家进口活牛羊,发展进口活体牛羊屠宰深加工。

制糖。引导制糖企业与种植户不断完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建立稳定的原料供给关系,保障原料供给质量。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引入先进生产工艺,重点开发多晶冰糖、速溶糖、液体糖、功能性低聚糖等高附加值产品。挖掘糖业副产品资源利用潜力,打造多元化副产品加工链,重点生产饲料、果胶、酒精、有机肥等副产品。

饲料加工。依托新疆饲料原料、发酵类饲料添加剂等产业优势,重点发展畜禽配合饲料,稳定发展浓缩饲料、预混合饲料、微生物发酵饲料、全混日料,鼓励企业开发多品种、系列化饲料产品。充分挖掘农副资源饲料化利用潜力,重点发展果蔬、甜菜、玉米、棉花、番茄等农产品加工副产物饲料化利用技术,推动建立健全农副资源收储用体系。引导饲料加工企业向下游服务环节延伸,支持企业发展养殖技术指导、农副资源饲料化技术推广等增值服务。

(2)食品制造业

乳制品。鼓励乳制品企业开发多元化产品,打造系列品牌。稳定发展常温乳制品,支持企业开发高端白奶品牌。发展适销对路低温乳制品,加快冷链储运设施建设,支持低温乳制品出疆。鼓励乳制品企业加快产品迭代创新,重点开发以新疆特色干果、果蔬为辅料的风味乳制品。支持企业开发芝士、炼乳、奶油等烘焙用乳制品和速溶乳粉、功能乳粉、冰激凌乳粉等乳粉系列制品。支持企业在疆内外建立优质奶源基地,保障优质奶源供给。引导乳制品企业开展“互联网+”、“旅游+”、“文创+”等跨界融合,创新营销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助力兵团企业打开疆外市场。

方便食品。鼓励方便面生产企业加快布局中高端产品市场,支持企业开发地方风味系列面品。深入挖掘新疆特色美食资源,鼓励企业开发易携带、耐储藏、易食用的米粉、抓饭、拌面、大盘鸡等特色方便食品,支持企业拓展自热食品。发挥疆内牛、羊、驴、马等畜禽资源优势,鼓励肉制品加工企业开发多品种、多口味的包装熟食、肉类罐头等产品。

休闲食品。依托新疆丰富的坚果、果蔬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食品,鼓励企业开发坚果类、果脯类、蜜饯类、凉果类以及混合类等小包装零食,适度发展以谷物、豆类、薯类为主料的米饼、米果、薯条等各类膨化食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同互联网零食企业、大型电商平台、网络直播平台等开展合作,积极探索“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支持疆外行业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收购、兼并和外协联合等方式参与兵团食品制造业。重点引进和培育食品包装、食品机械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鼓励企业在疆外先进省市设立产品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和区域营销中心。

(3)酒、饮料制造业

白酒。依托龙头企业和现有基础,做精做优白酒产业,加快培育全国性、区域性知名白酒品牌。持续加强白酒文化品牌塑造,打造有历史传承、有时代特色、有地域风情的白酒文化,加大兵团白酒文化宣传力度,引领区域白酒文化发展。支持白酒生产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升级,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持续提高酿酒工艺的准确度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鼓励企业深挖细分市场消费需求,开发果酒、保健酒等特色酒产品。

葡萄酒。加快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加强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推动产品整体实现标准化、高品质和可追溯。开展市场主体培育,加快推动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建成一批特色酒庄。推动高标准种植基地建设,提高原料供给质量。加快优化产品体系,丰富产品种类,完善价格体系,改善外观设计。推动葡萄酒产业同互联网、文创、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鼓励企业和酒庄开发葡萄酒文创产品,发展葡萄酒观光旅游。

  专栏5  葡萄酒产业整体提升专项工程

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广。实施区域品牌培育专项,加快建立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积极在国家级媒体、互联网平台和主要消费市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品牌宣传。

推进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国际标准对接,建设和完善质量追溯体系,推行“一瓶一码”工程,实现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

加快龙头企业培育和特色酒庄建设。引导企业加快兼并重组,加快打造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建设一批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休闲旅游和文化推广于一体的特色精品酒庄。

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支持酿酒葡萄优势产区建设高标准种植基地,为高品质产品提供优质原料,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升级常规产品品种,提高平价佐餐酒比例,积极开发新品种,优化提升产品外观设计。积极营造疆内葡萄酒消费文化,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理性价格体系。

饮料。依托新疆果蔬资源、乳制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番茄、苹果、香梨、沙棘等为原料的果蔬汁和复合果汁,发展奶啤、奶茶、卡瓦斯、慕萨莱思等特色风味乳饮料和酒精饮料。鼓励企业开发低糖、低热量、少添加健康饮品,支持开发酵素果汁饮品、膳食纤维饮品等具有健康功效的饮品。

专栏6  农产品加工精深化方向升级工程

整体思路: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导向,推动兵团农产品加工由粗加工、初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方向发展,依托重点师市和团场,建设一批产业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加工程度深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基地。

重点工作:坚持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方向,大力培育和引进技术水平先进、产业链条长、销售渠道通畅、品牌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打造粮油、棉花、鲜果、酿酒、畜牧、特色产业、农业服务和农机装备八大产业链。加快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加强品牌营销,做大创优企业品牌,积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和明显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2.纺织服装业

按照控制前端、补强中端、发展后端的发展思路,适度控制新增棉纺生产能力,加快补齐印染、混纺等发展短板,重点发展针织、家纺、衬衣、袜业等流程短、易配套的后端产业,积极引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推动产业链整体向下游环节延伸,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到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下游终端产品环节实力不断壮大,纺织服装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表6-1  纺织服装业及细分领域经济发展目标

纺织服装业

工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2020年预计

2025

年均

增速%

2020

预计

2025

年均

增速%

纺织业

188

400

16.3

40

85

16.3

纺织服装、服饰业

3.5

15

33.8

1

5

37.9

化学纤维制造业

22.5

55

19.6

5

10

14.9

总计

214

470

17

46

100

16.8

表6-2  行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目标

主要工业产品

产量

2020

2025

年均增速%

 (万吨)

68

135

14.7

 (万米)

17242

35000

15.2

服装 (万件)

480

1000

15.8

化学纤维(万吨)

19.7

40

15.2

棉纺织。以推进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重点,推动棉纺织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规律,合理选择发展纯棉高支精梳纱线、高支烧毛丝光纱线、中高支棉纱、交织面料、色织面料、提花面料等棉纺纱和织布产品。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升级,支持企业升级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新型纺纱装备,规范新上棉纺项目技术装备标准,鼓励企业发展紧密纺、赛洛纺、复合纺、喷气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工艺。

化纤。以构建多元纺织原料供应体系,补齐产业链发展关键短板为目标,发展适用于本地纺织服装产业的化纤制品,推进纺织、化工产业融合发展。合理控制粘胶纤维产能,着力提升疆内转化率,支持企业发展高湿模量、高强力粘胶纤维,引入莫代尔、莱赛尔等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项目。以疆内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合理发展合成纤维制品。鼓励化纤企业开发具有阻燃、抑菌、抗静电、抗紫外线、耐化学品等性能的功能性化纤产品,开发可降解的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液着色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等绿色化纤产品。

  专栏7  纺织化工融合发展工程

推动化工化纤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推动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企业向下游精对苯二甲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环节延伸,开发多元化纤原料,重点支持第八师石河子市等师市建设化工化纤融合发展基地。

引导化工企业开发化纤产品。深度参与下游纺织服装产业链,围绕本区域产业链下游发展需求,开发化纤系列产品,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市场供需信息、技术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参照纺织服装补贴政策,研究制定重大化工化纤一体化示范项目补贴政策,重点在人才就业、运输补贴、电力能源补贴、技术改造、下游产品研发、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毛纺织。依托新疆及周边地区、国家丰富的羊毛、羊绒资源,做大做强毛纺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粗纺、精纺、半精纺各类羊绒纱、羊毛纱以及各种混纺纱线,支持企业向下游发展毛呢面料、混纺面料、毛毯、地毯、服装配饰以及民族特色毛纺制品等产品。

印染。以打通纺织服装全产业链为目标,坚持绿色、循环、创新的发展思路,合理审慎发展印染产业,持续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引导印染企业采用先进染色技术、节能环保设备、生态环保型染料和高性能助剂,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成熟的少水或无水印染工艺技术。重点突破一批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先进染色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大力推进“染色残液连续脱色与再生盐水回用染色循环利用”等成熟技术产业化。加快建成兵团级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推进印染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加强与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泰安)的合作交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服装、家纺、针织和产业用纺织品等。坚持以带动就业、改善民生为发展目标,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本地易形成配套的服装、家纺和针织产业,积极拓展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完善纺织服装下游产业体系。紧抓中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机遇,重点承接和发展工艺流程短、加工难度低的针织长裤、套头衫、袜子、毛衫等针织服饰,合理发展家居服饰、床上用品、卫浴用品等家纺产品。加快培育发展应用于建筑土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包装储运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鼓励开发应用于抗灾抢险、疫情防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领域的功能性纺织品。积极探索发展婴儿纯棉服饰、婴儿用品、孕产用品以及纯棉表层卫生巾、棉柔巾等纯棉服饰及制品,鼓励企业设立纯棉制品研发中心,深耕纯棉制品开发。

  专栏8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整体思路:依托新疆地区棉花资源优势,重点支持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八师石河子市、第十二师等重点师市壮大产业规模,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效益,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重点工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切实推动重点项目落实落地,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突破产业链短板,加快布局聚酯项目,补齐产业链关键短板,加大无水少水印染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引服装等终端产品设计和生产企业入驻,推动产业整体向下游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第三节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的发展思路,立足新疆资源优势和市场条件,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兵团工业中的比重,加快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1.生物技术产业

按照特色化、多元化、高端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培育壮大特色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兽用疫苗试剂制造、传统药材种植加工等生物制药产业,培育壮大特色民族药。积极发展生物提取物产业,推动建立多元化产品体系,鼓励企业向下游环节延伸。进一步巩固发酵制品制造业发展基础,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引导企业开发高附加值发酵制品。到2025年,生物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0亿元。

生物医药。立足区域特色生物资源优势,加快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围绕甘草、红花、肉苁蓉、伊贝母、紫草、鹿茸等道地中药材,重点发展中药原料药和制剂加工,加快培育壮大特色维药、蒙药、哈药等民族药。支持药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型中药及个性化治疗药物研制,重点发展中药破壁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精制饮片等新型中药饮片。支持药企建立道地中药材培育基地,推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与生产,适时建设特色中药材交易市场,打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大生物兽药、兽用生物制品及疫苗研发力度,鼓励发展动物疫病新型诊断试剂、多联多价疫苗及低毒低残留兽药。依托新疆化工产业资源,鼓励药企引进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工艺,积极开发创新药与仿制药,推进化工、生物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生物提取物。依托新疆辣椒、番茄、红枣、甜叶菊、万寿菊、紫薯、紫甘蓝、薰衣草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天然色素、天然甜味剂、植物精油以及功能性植物提取物等领域。支持企业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重点发展食品、饮料、饲料用添加剂、功能性保健品、化妆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积极推进农副资源综合利用,重点突破果蔬皮渣核、作物秸秆、粮食皮糠、畜禽毛骨血等副产物中功能性成分的提取与转化等技术。

发酵制品制造。鼓励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改进生产工艺,提升酵母、赖氨酸、谷氨酸、苏氨酸、黄原胶等主要发酵产品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企业发展小品种氨基酸、酵母抽提物、功能性发酵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与下游食品制造、医药保健、化妆品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发展广泛应用于发酵工业的新型酶制剂,开发核酸酶、脱氨酶、脱卤酶、酮基还原酶等高端特种酶制剂产品。鼓励企业同上游种植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稳健的供应关系。

2.新材料产业

按照创新驱动、产研结合、集群引领的发展思路,紧跟市场发展趋势,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依托大型骨干企业,推动同国内外顶尖研究机构、团队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着力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建成一批具备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硅基新材料。依托工业硅产业基础,重点打造有机硅材料、电子级硅材料两大产业链。有机硅材料领域重点发展氯硅烷单体、聚硅氧烷中间体等上游产品和高品质硅油、硅密封胶、硅树脂等下游产品。电子专用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电子级多晶硅片、单晶硅片、碳化硅单晶和单晶片等,大力拓展产品产能和市场份额,引导企业发展以碳化硅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推动产业链向下游元器件环节延伸。积极培育发展电池片及组件、光伏逆变器等光伏终端产品市场。

化工新材料。依托氯碱化工、煤化工、石油和天然气化工提供的基础化工原料,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特种工程塑料、高性能树脂材料、特种合成纤维、功能性膜材料、生物可降解高性能材料等先进化工材料。

先进金属材料。立足新疆有色金属资源优势,面向交通运输、建筑装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市场需求,重点发展铝基、镁基新材料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加快突破高纯铝提纯技术,积极发展集成电路用大尺寸超高纯铝溅射靶材、铝镁合金硬盘盘片等高端铝基电子材料。引导钢铁生产企业发展汽车用高端热作模具钢、大输量管道用高强厚壁直缝埋弧焊管、高强韧性钢板等特种钢材。

  专栏9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开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申报。支持第八师石河子市打造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申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依托龙头企业打造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重点依托天山铝业、新疆众和等铝基新材料龙头企业,合盛硅业、大全能源等硅基新材料龙头企业,天业集团等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产业链延伸,着力打造“重点企业(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纵深发展模式,建成产业链条完整、配套体系完善、产业横向融合发展的先进结构材料集群。

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先进结构材料重大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创新发展环境。

提升集群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探索“产业园区+创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建设集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综合体。

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围绕疆内及周边国家信息化发展和电子产品消费需求,紧抓国内新基建机遇,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动硅基、铝基新材料产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耦合发展,引进一批消费类电子信息产品组装项目。立足兵团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培育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

电子信息制造。依托兵团半导体材料发展基础,支持行业企业向下游发展电容、电阻、分立器件等半导体元器件,面向中、西亚消费电子市场需求,重点引进和培育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可穿戴电子产品、移动电源、机顶盒、视听产品、扫地机器人、电动牙刷以及电子耗材、配件等生产项目。紧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依托兵团光纤光缆产业发展基础,吸引一批光纤预制棒、光通信设备、光器件等项目落户,进一步延伸光通信产业链条,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建设。立足新疆智慧城市建设、管理需求,积极布局兵团传感器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视觉传感器、声音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环境监测传感器等产品。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围绕兵团智慧城市、智慧园区建设及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市场需求,培育壮大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市场规模,重点发展面向政务服务、城市治理、园区运营、行业监管等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把握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发面向金属冶炼和加工、纺织服装、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管理系统软件、工业控制软件以及各类场景的工业APP。聚焦信创产业链,加快引入信创领域龙头企业,培育信创产业生态。

4.新能源产业

依托疆内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结合产业发展需要,高水平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产业,布局包含风光储在内的多能互补项目,积极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进一步降低弃风、弃光发电率,加快构建多元化新能源发展体系。到202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0亿元。

风电产业。利用疆内丰富的风能资源优势,加快推进风能发电重点项目和基地建设。积极布局风电装备制造业,重点引进大型风机叶片、发电机、齿轮箱和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生产和配套企业,形成风电装备生产制造能力。支持企业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维服务和技术服务等环节,重点发展风电机组远程监测、故障诊断、功率预测、能量管理等服务,提高风电机组运行效率。

太阳能产业。利用疆内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推动光热资源条件丰富的师市建设大中型太阳能光伏电站,有序推进分布式发电项目建设,重点推动建筑屋顶、农田灌溉区以及无电地区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积极扩大太阳能热利用的规模,推进成熟的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在中低温领域发展,推广城镇居民用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支持团场和连队居民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房等设施。依托现有硅基材料和多晶硅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发展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研发制造,形成太阳能光伏装备和部件生产能力。

生物质能产业。利用农业产品富余秸秆、农副产品加工副产品、生活垃圾等资源,发展沼气、气化、垃圾焚烧发电,进一步完善能源结构。大力推广生物质高效低氮燃烧、气化耦合发电等生物质能热转化和生化转化技术应用,培育招引生物质锅炉(窑炉)、成型燃料、先进气化、碳化、生物发酵等领域装备的生产和技术服务企业,形成产品生产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5.高端装备制造业

围绕新疆及周边国家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农机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探索引入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鼓励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主动承接国内先进省份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升级。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亿元。

农机装备。围绕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按照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服务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托现有农机装备产业基础,以国产化采棉机为重点,加快采棉机组装项目建设,加快重要零部件及技术国产化替代,加快人才培养,推动兵团采棉机产业成为技术完全自主可控、工艺水平先进、产品稳定可靠的新型制造业。加快林果、畜牧业、设施农业智能化机械研发和全程机械化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智能化农机装备产品,推进生产管理智能化转型。

家用电力器具制造。积极引进外部资金与技术,面向新疆和周边国家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智能家电装配。重点发展应用于厨房、生活、个护等领域的小型、便携、多功能、富有设计感的小家电产品,鼓励发展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等家电产品,支持企业开发智能家电产品。依托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口岸优势,加快引进一批家电装配生产项目,打造家电出口生产基地,扩大家电出口规模。探索发展“跨境电商+边民互市”等跨境出口新模式,积极拓展中亚国家家电市场。

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积极研究引进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和特种车辆、燃料电池等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充电桩、检验检测、电池回收利用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联合研发低温动力电池、充电设施,推进与智能电网相融合的新能源汽车能量转换、检测维护技术与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6.节能环保产业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思路,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降低材料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亿元。

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以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为重点,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需求,推广应用中水循环利用、脱硫、脱硝、除尘、除汞等新技术。围绕煤化工行业,以推动焦炉煤气、煤焦油、电石尾气等副产品的高质高效利用为重点,加快发展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围绕水泥、钢铁等行业,推广应用工业废渣高效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源节约化利用技术,鼓励开发以工业废渣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围绕高能耗和高排放工业企业,加强高炉煤气发电、变频设备等节能绿色技术、工艺、设备的推广应用。发展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开展农业、工业、生活、消费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高固废综合利用能力。培育发展节能环保咨询设计、环境认证与符合性评定、环境监测和污染检测、环保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环保服务业。

第五章 产业布局

第一节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主动融入新疆产业整体布局,结合师市分布特点、发展基础和发展定位,努力形成“三区六集群”的兵团工业整体发展格局:

“三区”:即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南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发展区和沿边进出口加工先行区。

资源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主要包括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七师胡杨河市、第八师石河子市以及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等乌鲁木齐周边师市,重点布局金属冶炼和加工、化学工业、非金属制品业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推动区域内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和煤炭等能源资源优势,持续提升区域内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和协同发展,重点打造“五家渠-石河子-准东工业园区兵团分区”现代能源化工产业带和“五家渠-胡杨河-石河子”铝冶炼和精深加工产业带。加快推进信息化技术在相关行业中的应用,持续推进绿色化改造和绿色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升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水平。

南疆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发展区范围包括南疆四个师市,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南疆地区丰富的瓜果、蔬菜和棉花等农产品资源,利用好国家和兵团支持南疆工业发展的政策,通过外引内培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向下游精深加工和终端环节延伸,提升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

沿边进出口加工先行区重点依托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五师双河市、第九师、第十师北屯市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等主体,利用沿边区域优势和特色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副食品精深加工、进口资源加工、生物技术、商贸物流等产业,打造兵团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和沿边开放先行区。

“六集群”:六个特色优势重点产业集群。聚焦工业发展重点领域和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重点师市,着力打造具备规模效应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重点依托第六师五家渠市、第八师石河子市等师市建设现代化工产业集群,依托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七师胡杨河市、第八师石河子市等师市建设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等师市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依托第六师五家渠市、第八师石河子市等师市建设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依托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第五师双河市、第六师五家渠市、第七师胡杨河市、第十二师等师市建设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托第十三师新星市等师市建设新能源产业集群。

“十四五”时期兵团工业“三区六集群”总体布局图

499065


第二节 优化师市产业布局

立足兵团工业发展定位,结合各师市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按照集群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引导各师市打造“3+X”的产业发展体系。兵团层面统筹资源要素投入,重点支持各师市培育不超过3个“特色鲜明、效益突出、带动力强”的优势产业,持续推动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鼓励师市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发展“X”个特色产业。

表7  “十四五”时期兵团工业发展产业布局表

区域

师市

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主要依

托园区

第六师五家渠市

3”大重点支持类:金属冶炼和加工业(铝及铝精深加工、钢铁冶炼与压延加工等);生物技术产业(发酵制品制造、生物提取物等);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

X”个鼓励发展类: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葡萄酒、番茄等特色果蔬加工);装备制造业(农机装备、矿山机械装备等);电子信息产业(光缆等通信设备器材、消费电子产品制造等)以及其他特色产业

五家渠经济技术开发区、兵团准东产业园区

第七师胡杨河市

3”大重点支持类: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纺织服装(棉纺、化纤、家纺、服装等);新材料(电子铝箔、电极箔等)

X”个鼓励发展类: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粮油加工、休闲食品等)、电子信息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

胡杨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北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八师石河子市

3”大重点支持类:金属冶炼和加工(铝及铝精深加工、延伸打造硅合金、有机硅、电子硅产业链);化学工业(氯碱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

X”个鼓励发展类:纺织服装业(棉纺、化纤、混纺、印染、针织品、服装等);装备制造(农机装备、纺织装备等);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葡萄酒、乳制品、休闲食品等);电子信息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延伸产业(节水农业、智慧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等);新能源产业(光伏发电)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河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第十一师

3”大重点支持类:非金属制品业 (水泥、墙体材料、装修装饰材料、装配式建筑、新型建材等)、金属制品业

X”个鼓励发展类:鼓励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培育特色产业

兵团新型建材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十二师

3”大重点支持类: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乳制品、休闲食品等);非金属制品(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新型建材等);生物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生物提取物等)

X”个鼓励发展类:电子信息产业(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装备制造(农机装备、纺织机械、交通运输装备)以及其他特色产业

兵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疆区域

第十三师新星市

3”大重点支持类:化学工业(煤化工、精细化工等);新能源产业(光伏、风电等);金属冶炼和加工(镁、铬、钒、钛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有色金属合金制造、硅及合金冶炼等)

X”个鼓励发展类:非金属制品(炭素、建材);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哈密瓜等特色果蔬加工)以及其他特色产业

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淖毛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北疆沿边区域

第四师可克达拉市

3大重点支持类: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白酒、红酒、饮料、粮油、饲料、制糖、肉制品、香料、休闲食品等)、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元器件、光电半导体等)、生物产业(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

X个鼓励发展类:新材料产业(硅基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工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汽车组装及出口、机械制造等)、新能源产业(光伏基地、生物质新能源项目)、化学工业(氯碱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煤电产业(重点煤矿建设、热电联产及资源综合利用)

可克达拉经济技术开发区、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

第五师双河市

3”大重点支持类: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番茄、枸杞等果蔬加工、粮油加工、肉制品等);非金属制品业(特种玻璃)

X”个鼓励发展类:纺织服装(棉纺等);新材料产业(铜合金材料等)以及其他特色产业

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九师

3”大重点支持类: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番茄、沙棘等特色果蔬加工、粮油加工、制糖、肉制品等);新能源产业(风电);装备制造(风电设备制造等)

X”个鼓励发展类:鼓励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培育特色产业

巴克图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十师北屯市

3”大重点支持类: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粮油加工、肉制品、休闲食品、白酒、饮料等);新能源(光伏);非金属制品业(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新型建材等)

X”个鼓励发展类:鼓励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培育特色产业

北屯经济技术开发区、屯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疆区域

第一师阿拉尔市

3”大重点支持类:纺织服装(棉纺、粘胶、印染、织布、家纺、织袜、针织品、服装等);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红枣加工、乳制品、休闲食品等);化学工业(氯碱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等)

X”个鼓励发展类:非金属制品业(高规格水泥、炭素、新型建材等);装备制造(农机装备、纺织机械等)以及其他特色产业

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师铁门关市

3”大重点支持类: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辣椒、番茄等特色果蔬加工、制糖、酿酒、油脂加工、微生物发酵饲料);化学工业(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纺织服装产业(棉纺、家纺等)

X”个鼓励发展类:装备制造业(农机装备、石油天然气装备);生物技术产业(动植物提取、生物制药、生物保健品);新能源产业(风电、光伏发电)以及其他特色产业

铁门关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三师图木舒克市

3”大重点支持类:纺织服装业(棉纺、织袜、针织品等);装备制造(家电装配、农机装备等);非金属制品业(高规格水泥、混凝土、新型建材等)

X”个鼓励发展类: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红枣等特色果蔬加工、粮油加工、肉制品等);电子信息(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等)及其他特色产业

图木舒克经济技术开发区、草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喀什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

第十四师昆玉市

3”大重点支持类: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红枣等果蔬加工、肉制品、休闲食品);纺织服装业(棉纺、针织品等);非金属制品业(混凝土预制或现浇板等)

X”个鼓励发展类:鼓励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培育特色产业

昆玉经济技术开发区

备注:产业布局表中“3”代表不超过3个重点支持类产业

第六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提升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

聚焦工业重点领域,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完善工业基础支撑体系,加强产业链治理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围绕金属冶炼和加工、化学工业、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加快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发展水平,完善与工业发展相协调的工业基础体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对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十大领域四基“一揽子”突破行动,结合兵团工业发展实际,以农业装备、新材料等领域为重点,探索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健全产业技术基础体系,提升可靠性试验验证、计量检测、标准制修订、认证认可、产业信息、知识产权等技术基础支撑能力,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聚焦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纺织服装、化学工业等重点领域,鼓励师市编制重点产业链图谱,系统梳理产业链各环节分布状况和发展水平,精准推进补链延链强链。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建链,鼓励师市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按照“龙头企业+配套”模式打造产业链,形成“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的发展格局。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引导师市加强对重点产业链的运行监测,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难点,提高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能力。积极推行“链长制”试点,引导师市开展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试点,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位主要领导,一个工作方案,一套支持政策”的模式,健全重点产业链服务支撑体系。

第二节 提高工业创新能力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进多主体协同创新。进一步增强集聚疆内外创新资源能力,走开放式创新发展道路,加快构建同兵团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使创新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

加强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力度,新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以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供给、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等,加快建设一批兵团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探索发展“飞地创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开发区在疆外创新资源富集的地区设立飞地研发基地、离岸创孵载体。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各类创新平台为节点,探索构建多层次、跨区域、网络化的工业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开放共享。

专栏10  兵团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导,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社会资本等共建兵团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心以独立法人企业形式运营,重点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中试、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等业务。

支持创新中心提升运营水平和参与重大项目。引导创新中心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专业化发展的管理机制,支持中心参与兵团重大科技项目,并争取财政资金支持。

明确创新中心建设领域和任务。创新中心须符合兵团产业发展方向,在相关重点行业和共性关键技术领域只布局一家,到2025年,建成1~2家兵团制造业创新中心。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内部研发机构,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研发人员激励机制,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有机衔接。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聚焦国家有需求、兵团有基础、对新疆产业链安全和提升有重大影响的农机装备领域,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创新中心,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优化升级。探索设立工业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生产工艺、工业设备、制造系统等。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深化与国内外特别是援疆省市的技术合作交流,帮助企业引入国内外创新资源。

强化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健全技术成果推广市场导向机制,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情报收集和产业化对接。创新技术推广模式,积极采用技术推广会、试点工程现场观摩会、新技术应用培训会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推广。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政产学研合作共建技术推广平台,推动行业先进技术收集、产业化推广和迭代创新。探索设立新产品、新技术首购首用示范项目,加大对示范项目支持力度,鼓励项目研发单位采取以租代购、分期偿还等方式推动技术成果应用。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供给、支撑产业创新”为目标,构建与兵团工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鼓励大型骨干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训基地,支持开发区落户实训项目,加快建成一批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引导行业、企业和学校积极开展学徒培养,鼓励校企合作联合招生(招工)、联合培养,支持大型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引导大型企业自主开展内部技能人才评价,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价等级结构。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打造高层次人才培训平台,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面向工信系统干部人才开展专业培训,着力提升干部人才队伍专业素养。

第三节 推动工业融合发展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服务业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创新应用。加快5G基站建设,选择有条件的师市、园区、团场部署5G网络并开展应用试点,逐步推进5G网络向团场、连队延伸。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与运营工作,搭建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先支持兵团级及以上产业园区部署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在用数据中心绿色运维和升级改造,制定绿色运维管理体系,建立能源资源信息化管控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提升为抓手,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专栏11  5G应用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推动兵团5G应用创新中心建设。重点支持由兵团第十二师牵头,联合部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内知名创孵机构、ICT行业知名企业共同建立兵团5G应用创新中心。

支持应用创新中心开展“5G+应用场景”开发。5G创新中心设在第十二师乌鲁木齐工业园区,依托乌鲁木齐创新创业资源富集优势,吸引一批围绕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开展创新创业的小微企业和科创团队,推动“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城市”、“5G+智慧安防”、“5G+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开发,孵化一批优秀科技型企业。

依托应用创新中心建设专业孵化器。5G应用创新中心将按照不低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标准进行建设,配套场地面积10000平方米以上,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升级为兵团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推进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积极引导企业利用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服务平台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工作,系统梳理重点行业企业两化融合所处发展阶段,推动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库,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不低于10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申报。引导企业应用数字化生产设备、研发设计工具、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软件,加快普及互联网营销与采购,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全链条数字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探索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对接活动,积极推广先进成功转型经验。

支持企业发展智能制造。重点聚焦金属冶炼和加工、化工、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领域,依托具备条件和需求的龙头企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在设计、研发、生产、物流、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应用数字化技术,鼓励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打造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和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帮助中小企业从云上获取资源和应用服务,满足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业务系统云化需求。鼓励行业大型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放平台和创新资源,支持中小企业接入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智能制造整体发展水平。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围绕兵团工业重点发展领域需求,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依托开发区和龙头企业,加快打造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和平台型企业,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面向制造业的专业化、社会化、综合性服务能力,为推动两业融合和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12  石河子市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程

支持重点师市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第八师石河子市建设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立“干线运输+区域分拨”的现代化多式联运网络,运用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提升物流枢纽组织效率,增强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支持国家物流枢纽开展物流综合服务。国家物流枢纽建成后将提供制造业物流集成、供应链物流、干线物流、多式联运转运、国际物流、物流信息、专业物流等服务。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推广柔性化定制、共享生产平台、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重点行业与服务领域融合发展,重点推动金属冶炼和加工业与信息化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融合发展,推动纺织服装产业与研发设计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融合发展,推动农机装备与农业服务融合发展,形成“制造+服务”深度融合的业态模式。

第四节 加强市场主体与品牌培育

全面加强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工作,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中小企业紧密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提升质量发展和质量供给水平,大力推进工业品牌培育,更好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工业经济竞争新优势。

推动龙头企业量质齐升。围绕兵团重点产业链,瞄准大型央企国企、国际国内500强企业、民营企业500强等主体,开展精准对接,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在兵团师市设立区域总部。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遴选一批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的工业企业,予以重点支持,加快培育一批十亿级行业龙头企业。拓宽龙头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优先股和挂牌上市。鼓励金融机构为龙头企业开展并购重组提供融资支持,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组建大型产业集团,打造一批千百亿级“航母企业”。

  专栏13  千百亿级产业集团打造工程

打造千亿级产业集团。重点支持八师天业集团围绕化工产业链整合,全力打造千亿级化工产业集团。

建设百亿级产业集团。以天山铝业、六师铝业、天康生物等为龙头,加快形成一批年产值达到300~500亿元的专业化产业集团。以梅花氨基酸、天富等为龙头,加快形成一批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团。

支持特色产业集团发展。支持天润、伊力特、冠农、中泰纺织、如意纺织、宣力环保等持续做精做优主业,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效益显著的特色产业集团。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健全中小企业统计监测制度,及时掌握中小企业运行情况。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兵团中小企业发展,在兵团本级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师市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破除招投标隐形壁垒,依法清理排斥中小企业的不合理门槛,持续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加快制定兵团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办法,培育一批兵团级、自治区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自治区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优化中小企业服务,鼓励兵团各类小微企业创孵载体引入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完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打造专业性孵化器,加快培育和认定一批兵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提升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服务能力。

专栏14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持续跟踪企业发展情况,完善入库企业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实时诊断、管理咨询、资源推荐等服务。

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2025年,兵团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200家左右,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0家左右。

推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供应商名录,为配套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订单和账期,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面向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输出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提供品牌推广支持,赋能中小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搭建开放式创新平台,开放研发、市场及供应链资源,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孵化需求,实现中小企业创新成果与大企业应用场景的有效对接。引导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合作,组成创新联合研发团队,围绕主导产业核心零部件、关键材料等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申请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龙头企业搭建行业云平台,面向垂直行业细分领域中小企业提供应用服务,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管理、销售经营、供应链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企业质量主体作用,实施“质量强企”工程,引导企业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推动建立覆盖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质量标杆评选和奖励制度,发挥质量标杆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将质量自律纳入组织章程,积极引导会员单位强化质量意识。以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为试点,实施消费品“三品”专项提升工程。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引导出口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

  专栏15  消费品“三品”专项提升试点工程

聚焦重点产业开展“三品”试点。以葡萄酒、白酒、乳制品、特色果蔬加工等行业为重点,研究选取2~3个行业开展“三品”专项提升试点。

围绕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丰富品种。支持企业深度挖掘消费者需求,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趋势,在产品功能开发、外观及包装设计、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发展民族特色、兵团特色产品。

通过标准建设和质量管理提升品质。推进“品质革命”,开展中高端产品国际对标,引导重点企业参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支持企业建设优质原料生产基地,从原料端保障产品质量。

依托重点企业和渠道整合创建品牌。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整合渠道资源,尽量减少流通环节,促进产销对接。加快优势品牌培育,持续提升优势品牌影响力。

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积极推动行业团体标准建设,规范团体标准发展。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能力,以食品、药品、材料、建材、机械、农业生产资料等行业为重点,推动建成一批检验检测实验室、质检中心、计量测试中心,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加大工业品牌培育力度。以产品质量为基础,围绕兵团特色优势产品,引导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兵团制造”特色品牌,全面提升优势品牌影响力。全力打响消费品品牌,持续提升伊力特、天润、天康、冠农等优势品牌影响力,在特色果蔬加工、休闲食品、葡萄酒等领域择优培育一批优势品牌。加快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支持塔里木河、和田玉枣、军垦1950等区域公共品牌发展,推动师市加强区域公共品牌质量标准体系、产品追溯体系建设,规范区域公共品牌使用与管理。引导企业使用公共品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商标”模式。引导企业提升品牌设计能力,鼓励企业同国内外高端设计资源加强合作,发挥创意设计对品牌的助推作用。积极拓展品牌推广渠道,充分利用好援疆省市平台作用,加强品牌推广合作,推动品牌推广与文旅、新媒体等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知名网红商品、旅游商品。

第五节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自觉把兵团对外开放融入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加快推进国际产业合作,继续深化援疆省市产业对接,不断丰富开放合作载体、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加快构建东联西出的开放型工业体系。

丰富对外开放载体。积极参与自治区“一港、两区、五大中心、口岸经济带”建设,重点支持第十二师、第六师五家渠市、第八师石河子市参与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现代物流、国际商贸、出口加工、先进制造等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兵团分区高质量发展,提升边境师市口岸经济发展能力。主动参与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申报,积极参与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有关工作,推动第十二师毗邻区域纳入中国(新疆)自由贸易区规划范围,研究支持符合条件的师市创建综合保税区。

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发展思路,依托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的合作。营造安商富商亲商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质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兵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对接,探索“两国双园”模式共建工业园区,不断创新产业合作模式。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参加“哈萨克斯坦-中国”商品展、“中国-亚欧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推动兵团优势产业产品走出去。鼓励师市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互结友好城市,探索在友好城市设立驻外机构,推动双方在科技、经贸、产业等领域加强合作。

第六节 推进绿色安全生产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动兵团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推动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技术在重点行业应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全力防范和遏制各类生产事故,积极实施工业安全技术升级、技术改造和应用示范。推动数字化技术在工业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中的应用,提升工业绿色安全发展智能化水平,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远期目标奠定基础。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推动产业园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提高污水、固废集中处理水平,支持园区加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积极推广多能联供、能源梯级利用和合同能源管理等用能模式。支持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减少生产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率先在金属冶炼和加工业、化学工业、纺织服装业等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中选择一批有基础、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建设试点,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企业等试点示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业园区和大型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支持产业园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园区主导产业链首尾相连、环环相扣、闭路循环、物尽其用,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建立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引进和培育一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化项目。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开展余热余压利用、中水回用、废渣资源化利用等活动,积极推广应用循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推动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的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强重点园区、重点行业能源智慧化管理,推动运用能源大数据平台、能源互联网等工具,不断加强对能源数据的挖掘和预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鼓励园区整合现有监控平台,打造集污染物排放监控、环境质量监控、节能环保设施运行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园区环保智慧监管平台,提升园区环保监控智慧化水平。

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与事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防范和遏制各类生产事故。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个必须”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督促企业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加强对安全生产问题的调查研究,综合利用产业政策、法规标准、技术改造等手段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强化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工业企业做好安全生产隐患整改。加强民爆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推动民爆行业安全发展。                                                         

  专栏16  民爆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提升工程

提升民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健全民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风险管控体系,加大安全投入力度,加强安全培训。

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强化民爆行业安全隐患排查和监管执法,组织开展民爆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推广智能化技术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民爆行业的推广应用,在工业炸药危险岗位实现少(无)人化操作,在工业雷管、火工药剂、震源药柱等生产过程中的高危岗位实现人机隔离操作。

第七节 推动开发区和团场工业发展

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充分释放开发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不断提升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将开发区培育成为壮大兵团综合实力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产业发展的主引擎、集聚人口的蓄水池、改革开放的新高地。持续巩固团场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完善配套措施、提升改革水平,激发团场工业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开发区和团场协调联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全面提升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支持兵团级及以上开发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水电气暖冷供应、污水、固废处理等设施配套水平,提高供给能力,降低供给成本。进一步完善园区配套服务体系,支持引入管理咨询、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园区设立专业服务功能区,加强涉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园区软硬件配套能力。

  专栏17  开发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兵团、师市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社会多元资本,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投建力度,补齐园区基础设施短板。

支持国家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力争国家级开发区实现“九通一平”(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有线电视管线和土地平整),并向“新九通一平”(信息通、市场通、法规通、配套通、物流通、资金通、人才通、技术通、服务通、打造面向21世纪的新经济平台)迈进。

推动兵团级开发区完善基础设施。争取兵团级开发区实现“七通一平”(道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和土地平整)和“九通一平”。




  专栏18  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鼓励开发区组建综合能源服务公司。鼓励开发区依托区内电力、燃气、热力等能源服务企业通过控股或参股方式,组建综合能源服务公司。综合能源服务公司提供集水电气热(冷)等多种能源的综合能源服务,推动与用能单位签订能源管理合同,深度参与用能单位用能管理。

鼓励综合能源公司业务向节能环保领域延伸。鼓励综合能源服务公司参与园区污水、固废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供给,整合分散的设施和资源,探索“能源+环保”综合服务模式。

打造双招双引主阵地。以开发区为主阵地,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积极推动招商引资政策、资源、信息、渠道等向开发区倾斜,鼓励开发区组建专业化招商队伍,探索吸收社会化、市场化招商力量,不断推进招商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现有招商队伍建设,鼓励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全面提升招商队伍专业化水平。立足开发区产业发展定位,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挂图作战、精准发力,探索开展展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互联网新媒体招商等新型招商模式。坚持刚性引才和柔性引智相结合,加大对开发区招才引智的支持力度,精准实施相关补贴政策,加快构建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才梯队。

推进数字开发区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开发区中的应用,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普遍服务能力,鼓励开发区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提高园区运营管理、生产与生活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支撑开发区产业数字化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开展数字化开发区建设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广可复制的建设经验。

引导团场农产品加工集聚发展。立足团场农业资源优势,支持团场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发展适合大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业。引导有条件的团场分类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引导加工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建设一批与农产品加工相配套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建立健全“加工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促进团场小微经济繁荣发展。鼓励团场发展小微经济,引导团场职工群众开展自主创业,探索通过贷款贴息、资金补贴等方式,对自主创业示范项目予以支持。鼓励大中型企业将部分工艺简单的业务和小批量订单外包给团场小微企业,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推动开发区、团场协同发展。鼓励和引导开发区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行业企业采购团场优质原材料,支持开发区大中型企业同团场企业组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推动将团场企业纳入开发区供应体系。加快完善兵团级及以上开发区到周边团场的交通物流网络,提升开发区、团场互联互通能力。积极推动开发区、团场产业资源双向流动,鼓励达到一定规模的团场企业迁入开发区,鼓励园区大中型企业在团场孵化小微创业项目,引导涉农类大中型企业在团场设立小试、中试基地。

第八节 推动兵地融合发展

牢固树立兵地一盘棋思想,推动兵团和自治区在工业领域实现嵌入式深度融合,构筑兵地互助互利的工业分工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发展合力,加快构建兵地工业协同发展一盘棋格局。

推进兵地融合示范项目建设。用好兵地各层级沟通协调合作机制,加强与地方在新型工业化发展、重大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铁路运输等方面衔接协调,探索实施一批兵地融合示范项目。按照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关于兵地融合发展、“乌-昌-石”区域大气联防联控要求,加快推进兵团准东产业园区建设,将园区打造成为高标准兵地融合示范项目。加大对兵地融合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健全示范项目责任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

加强产业政策和大项目协作。围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发展效益”目标,加强兵团、自治区在能源资源配置、财税支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政策协同,着力打造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发展环境。主动加强规划衔接,做到重大生产力布局兵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推动兵地联合申报国家重大项目,互相参建对方承接重大项目。支持兵地双方企业在对方区域投资发展,鼓励兵地企业相互参股,积极发展兵地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兵地产城融合、园区共建,培育壮大一批融合型产业带、产业集群和大企业大集团。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积极争取国家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资金支持,推动兵团工业加快发展。用好兵团和师市现有支持工业发展资金,积极发挥兵团胡杨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助力兵团推进新型工业化。鼓励有条件的师市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助力师市工业发展。

推动银企深化对接合作,鼓励银行面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引导金融机构面向企业创新贷款方式,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兵团再担保公司作用,为兵团辖区工业企业融资提供增信支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支持政策,支持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业态和模式发展,加快绿色金融要素交易市场建设,积极探索发展碳金融交易。

第二节 提高资源能源保障

增强土地供给与保障能力,保障重大工业项目用地,积极推行“熟地”招商策略,加强重大项目“熟地”储备,加大对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低效土地资产,提高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积极争取油气资源勘探权和使用权,强化能源保障能力。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落实国家“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政策,进一步争取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积极开展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建设,推动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加快试点项目建设,多措并举建立兵团电力市场价格优势。增强基础设施与配套保障能力,重点强化产业园区资源保障,全面提升园区交通、电力、燃气、供水、供气、治污等基础设施配套能力。

第三节 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着力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加快确立“企”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权责清单,提高行政能力,强化相关保障,确保承接好、行使好已授行政职权。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确保清单以外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均可依法平等进入。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持续完善兵团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进“一网通办”,促进涉企政务服务从“政府供给导向”向“企业需求导向”转变。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实施涉企收费清单制度,清理物流、认证、检验检测、公用事业等领域经营服务性收费,规范降低涉企保证金和社保费率,着力整治乱收费行为,加强监督检查和问责。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市场主体合法经营,着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第四节 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重点任务,落实相关部门责任,完善监测评估工作,提升规划实施效果。落实规划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总结评估等规划评估工作,建立重点行业运行监测机制,做好重点行业年度运行分析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和障碍,确保重点行业稳定运行。建立兵团工业重点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健全重点项目跟踪和服务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建设进度。

第五节 强化沟通协调协作

加强兵团本级跨部门协同,加强本规划与重点产业、园区、科技、农业、商务、环保等领域专项规划衔接,围绕规划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重点任务,共同推动规划落地。加强与师市工业规划联动,确保各师市工业规划与本规划在目标、发展方向和布局上保持一致,对本规划形成支撑。加强与自治区沟通协调,强化兵地在产业布局、生产要素、资源开发等方面协商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市场共享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强同专业智库和行业协会交流协作,开展专题研究和推动行业交流合作,强化对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智力支持和工作支撑。